中科院刘嘉麒院士为北校区2016级做科普报告
极地的神奇与奥秘
——记中科院刘嘉麒院士的专场科普报告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北极和南极是神秘的世界、遥远的地方,寒冷干燥是极地的特色,冰天雪地是那里的常态。夏季极昼,全天阳光普照没有夜晚;冬季极夜,长夜难明见不到太阳。绚丽多彩的极光犹如天宫燃放的焰火,能在瞬间把宁静的夜空映得通明……尽管那里人迹罕至,生态环境却别有洞天:海里鱼豹兴浪,空中燕鸟翱翔,企鹅在南极封后,白熊在北极称王……多彩的世界,迷人的景象,令人心驰神往!”10月26日下午,伴随着妙趣横生的开场白和轰鸣的掌声,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报告会在一中北校区大礼堂拉开了帷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院士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以“极地的神奇与奥秘”为主题的颇为“清凉”的极地科考报告。高一年级一千六百余名学生及全体正、副班主任参加了此次活动。副校长范建才主持。
刘嘉麒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暨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曾任英国开放大学地质系任客座教授,现任亚洲湖泊钻探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地层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火山与火山灰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刘院士在火山地质学方面作了大量的系统性原创性工作,他是我国火山和玛珥湖古气候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曾多次参加南北极科学考察。
刘嘉麒院士首先简单介绍了南北两极的地理位置与环境气候,并结合自己科考的亲身经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南北两极奇妙的自然风光、可爱的极地动物、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中国科考队的发展历程等。观看着一张张内容丰富斑斓的幻灯片,聆听着刘院士耐心细致的讲解,原本遥远又陌生的极地渐渐变得亲近而生动了起来。在刘院士的展示下,我们观赏了幻美绚烂的极光,也认识了许多极地动物。在北极,有温顺的驯鹿,有敏感灵活的雪狐,有看似可爱实则凶猛无比的北极熊,还有寿命可达34年、一生飞行150多万公里的燕鸥。与北极相比,南极则显得有些荒凉。98%的陆地被冰雪覆盖,冰盖最厚处可达4000多米,是“没有花的世界”。陆地上没有高等植物,只有地衣,苔藓种类丰富有75种之多,它们大都耐寒、耐旱。陆地上也没有什么动物,最多的当属企鹅。生活在南极的企鹅,总数达1.2亿只,占全球且总数的87%,可谓实实在在的“南极主人”。海洋生物中数量首屈一指的则当属海豹。
尽管南、北两极面积几乎相等,但南极是大洋包围陆地,北极是陆地包围海洋,北极的冰量不足南极的十分之一。两极的气候、环境、生态等也明显不同,北极有常住居民和陆生高等植物、动物,南极大陆却没有常住居民、鲜花和陆生高等动物。
“有人说花那么多钱去极地是浪费,其实极地科考意义重大。”
在介绍完南、北两极的基本情况,讲述了科考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后,刘院士接着为我们解释了去极地科考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南北极是地球自然资源的最后储备地,也是人类生存的最后栖息地。它是科学的殿堂,创新的源泉。到南北极进行科考,不仅是经济、政治、军事的需要,更是强人的事业,强国的象征!
刘院士强调,古往今来,无数勇士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索极地、朝拜极地,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尽管有许多英雄志士为探索北极和南极的奥秘贡献出了他们宝贵的年华乃至生命,但人类向极地进军的步伐从未停止!也正是由于那些大无畏的探险家、科学家对未知世界的执著追求与探索,才发现和开拓了许多新大陆,开辟了许多新天地。如今,已有20余个国家在南极、10多个国家在北极建立了数十个常年科学考察站。中国极地事业开展得比较晚,发展速度却很快,是同时在北极和南极及南极大陆内部建站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成为国际极地事务的重要成员。
在报告的最后,刘院士再次强调:“征服极地和征服空间一样重要,都是强国的象征,强人的事业,从本质上说,就是实力,就是强大。中华民族不仅要知晓自己拥有的陆地和海洋,也要着眼极地和空间,那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天外有天,地外有地,我们应该也能够在极地事业中更有作为!”
热烈的掌声为这场精彩绝伦的科普报告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报告虽然结束了,但同学们的求知热情更加高涨。许多同学跑上主席台把刘院士层层围住,积极地询问着有关极地和科考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刘嘉麒院士认真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鼓励大家通过多种方式关注并参与到极地科考的事业中去。
范校长在最后的总结中希望且祝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够接受科学精神的感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找寻到自己的兴趣,用科学精神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文:李婧雯 图:张 昊 张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