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校区2020级二级部举行青年教师展示课
为了更好的督促青年教师的成长,推动各学科导学案编写和利用的进一步的落实,4月12日—16日,北校区2020级二级部成功组织了青年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展示课是年级青年教师展示入职以来教研水平、授课能力等各方面成长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青年教师发现自己的缺点、形成自己的特色、精炼自身的技能。本次活动由年级主任徐淑波提出设想,管委会成员赵举宝老师策划安排,各学科头人和学科师傅具体协调。入职三年以来的18位青年教师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呈现了一堂堂高质量的课堂。
徐主任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青年教师展示课后,徐主任与每个学科组的青年教师进行了座谈。徐主任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精心备课,备课要基于教材,但课堂讲授要体现教师自己的思想,适当对内容改编拓展。二是精研学情,根据学习要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预习掌握程度,分模块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有的放矢,有轻有重。三是精益求精,对于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精心的去设计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体现自己的教学智慧,坚持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归纳、表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徐主任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坚持听老教师的课,鼓励跨学科听课,学习每一位老师的优点和长处;二是坚持作业全批全改,充分、全面关注学生状态,充分了解学情。三是坚持教学相长,在每一节课中反思自己的问题,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的提高自信,树立青年教师的威信。
青年教师展示课后,学科组长和学科师傅就青年教师的课堂和教学进行了评课和议课,青年教师撰写了授课反思。
冯金雯老师讲授的契诃夫的经典短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深得小说教学三昧,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将素养目标达成贯彻课堂始终。其课堂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问题,以人物形象为突破口,洞悉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小说主题,问题设计简明扼要,思维训练清晰明了,课堂环节逻辑性强,学生参与度高。冯老师对文本挖掘的深,对学生富有亲和,她的课堂从容不迫,纡徐有致,遇到深度问题,随机点拨,相机生成,使学生对“套中人”的形象认识全面,深刻,到位,而后对主题的探讨,就水到渠成了。 略有不足的是,对“套子”的象征义的探讨,生本意识过分注重,而忽视了教师主导和科学评价的参与,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层次缺少更高程度的引领和点透。
史清文老师执教的《说“木叶”》一文,备课充分,在语言的田地里精耕细作,精心打磨,上出了语文味。在史老师的课堂上,问题设置纲举目张,抓住文本关键问题“木与树在不同诗歌场合的区别”展开教学。接着深入体会“屈原、杜甫、林庚三人为什么对木的形象如此钟爱”,问题设置具有梯度性。同时,史老师以任务为核心,设置“甘棠文学社”成员对“木”“树”形象的认知这一真实情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授课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投入度高。白璧微瑕,瑕不掩瑜。史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文本引用的单句诗歌很多,不适合齐读,可改为个体读。另外,要注重生成之后的教师总结,明确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对问题有清晰深刻的认知。
赵黎明老师讲授的课题是《平面》,这一节是第八章立体几何中点线面空间位置关系的开端,是后期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的入门。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物与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空间关系,逐步培养空间想象力。在讲授过程中着重规范数学当中的语言书写,分别通过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去定义点线面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通过三个基本事实,去推导推论一,并启发学生类比方法自行推导推论二三,能很好的激发学生通过类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两道例题,通过让学生上黑板展示解法思路,师生共同归纳题型总结方法,真正体会命题者的思维方式和命题原则。
生物组青年教师李秀娜老师讲授的《DNA的结构》这一节,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出问题:DNA为什么可以作为遗传物质,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层次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探究DNA结构的兴趣,开启本节课建构DNA模型之旅。探究过程中学生置身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运用已知的科学事实引导学生以科学家的思维独立推理,构建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总结特点,完成了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突破。本节课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环节流畅,结构清晰,通过板演和小组讨论与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学科素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基本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各有收获。不足之处本节课课件字体略小,导致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对学生的评价不及时,缺乏创造性。
侯贝贝老师讲授的《农业区位选择》,从时政新疆的棉花不容抹黑入手,借助《航拍中国-新疆》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借助《山海情》双孢菇的生产及销售情况让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任务指令明确,任务达成度高,学生讨论热烈,听课认真,课后及时练习巩固学习效率高。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略显不足,学生形成思维导图的能力不够。
肖红萍老师以新能源汽车为切入点,和学生一起探究了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先让学生了解化学能与电能间接转化的缺点:能量利用率低、产生环境问题等等,紧接着让学生思考有没有使化学能直接转化电能的装置?进而引导学生利用实验仪器,小组合作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利用白板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紧接着思考怎样的装置才能形成原电池,先让学生预测所给装置中的电流表指针是否会发生偏转,用实验验证预测的结果是否合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学生充分讨论,通过学生相互讨论、相互补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原电池原理。让学生利用这节课对原电池的学习,理论联系生活,自己动手做一个简易的水果原电池;最后再让学生反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依据。本节课授课目标明确、具体,备课充分,课堂教学设计合理、简洁、重难点突出,课堂效果达成性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