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学生状态 培养高二意识
调整学生状态 培养高二意识
南校区2015级举行全体教师会议
5月30日下午,南校区2015级全体教师会议在多媒体教室一举行。副校长沙士锦、年级主任郑鹏、管委会全体成员以及全体教师参加会议。管委会李飞主持。
会议首先为获得优秀青年教师汇报课的教师颁奖。获奖证书由导师直接颁发给徒弟,师徒握手致意。
然后,郑主任做了“深度学习”课堂中《关于课堂讨论》的讲话。他就课堂讨论的意义、讨论时机的把握、课堂讨论问题的设置、课堂讨论的组织、课堂讨论的管控等方面的问题与在场教师做了交流讨论。他还就集体备课、学情调查反馈、近期工作时间安排、高考外出纪律要求等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做了相关说明。
接着,沙校长发表讲话。他先对郑主任的讲话做了相关点评。他指出:“课堂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手段,是一种必要存在,利用好了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果。所以我们既要抓住时机,又要做好有效监控,认真组织,让课堂讨论真正收到实效,也让课堂更生动,更高效。” 另外,他强调,在六月下旬后要转入期末复习,各学科组要制定好课程计划,做好复习准备,并且高三学生高考过后,我们的学生面临高一升高二的形势,为让学生更好的适应这种状态,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尽早调整学习状态,培养学生进入高二的意识。沙校长还认为南校区宿舍卫生好,午、晚休纪律强,教室入静快,自习纪律好,并在这些方面都给出了很高评价。
沙校长对南校区的发展寄予厚望,他说“通过年级、班主任以及各任课教师的努力,我们要打造好南校区高二品牌,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附:年级“关于课堂讨论”的业务学习材料整理
关于课堂讨论
在“深度学习”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加深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常常会把课堂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课堂讨论的必要性已经是没有疑问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这一方法用好。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切不可为讨论而讨论。
课堂讨论的意义。
课堂讨论的意义和价值,想必大家都能认识到。讨论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等意识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此不赘述。
大卫·奥苏伯尔(David Ausubel)认为建构知识主要有接受和发现两种途径。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要结合运用。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变“接受知识”为“发现知识”,教师由原来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并且与学生平等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往往是长久的。而这,也是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展现。
讨论时机的把握。
讨论一定要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在产生问题的基础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能学生不思考就讨论。当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与方法的选择出现障碍时,或学生的思维在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卡壳时,教师应该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理解问题的热情和兴趣,恰如其分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相互启发,共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课堂讨论问题的设置。
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在课堂上讨论呢?
第一,这个目标应该是指向本节课的课堂目标的,是围绕课堂的重点难点展开的,是对课堂起到引领作用或者纽带作用的。
第二,这个问题应该是发散性的,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的;或者是答案唯一,但是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指向答案的;或者是答案唯一,但是学生有不同见解的。要让问题本身展示魅力,学生“有话说”。
第三,这个问题应该是学生单靠自己个人的力量短时间难以解决的,或者难以圆满解决的。
课堂讨论的组织。
课堂不会因为有讨论就必然达到预期成效。我们还要组织好讨论,否则学生看似动起来了,但是各说各话,不能够彼此碰撞和共享思想。
合理划分小组。可以2人、3人、4人等多种划分小组方式。也并根据情况选择讨论对象,或者适时调整等,灵活多变。
丰富讨论形式。课堂讨论的形式多样,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专题讨论、辩论式讨论、穿插讨论等,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精心设计、组织,才能充分发挥讨论的作用。
建立讨论发言机制。要确保在一段时间内,每个人都能有发言机会,形成碰撞甚至辩论。不能只“论”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 “各自为政”。防止“一言堂”,防止“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防止天南海北,高谈阔论,游离课堂,不着边际。
建立总结发言机制。这个总结发言,不是发言人个人智慧,而是集体智慧的展示,也可以展示出本组的不同意见。总结发言也应该轮流进行。
教师可以适时参与讨论。教师要从中发现问题,启发课堂,可以有针对性地参加讨论,甚至个别帮扶。
课堂讨论的管控。
一要收放自如。“深度学习”课堂要求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放”指时间,指空间,指内容,时间充足、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收”是学生总结、教师点评,适当延展,但最后要回归到课堂目标上。有放有收,有个性有共性,这样驾驭课堂就体现了一种教学艺术。
二要因势利导。学生在讨论中如果有偏差,不要简单地否定,尤其人文学科,可以保护多样性思维。必要时加以引导,关键是善于凭借学生的“势”。“利导”则是朝着利于教学目标的方向引导。学生的“势”往往是原始理解,是教师教学的起点。理解好的,可以鼓励表扬;理解散乱的,可以沉淀梳理;理解浅的,可以向纵深开拓;理解偏的,可以拨乱反正。根本是从学生出发,巧妙地进行激励、点拨,学生的“势”就会表现出来,教师就能因势而利导之,实现课堂生成。
在整个课堂中,尤其讨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课堂指令应该清晰、明确,不应该“朝令夕改”或者提出过多的指令,让学生无所适从,指令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用好课堂讨论,我们的课堂会更灵动,更有效。这是我们“深度学习”课堂的应有之义。
文 丁宝美